對于商務工程結算來講,算量快和算量準很重要,但不是第一重要,通讀合同文件,搞懂審計原則,做出結算策劃書再去編制結算,才是最重要的。
項目結算要拿規范說事兒,
商務人員只知道計算工程量,根據現場實際發生洽商和變更編制結算。但現場實際發生的工程量也并不能保證不被審減。實際上,很多項目實際發生的工程量也不見得能夠結算回來,究其原因就是沒有吃透審計規則而令項目管理陷入無用功。多年前,單位承接了一個鍋爐房緊急項目,是筆者從事造價工作多年來印象最深刻的。當時業主比較著急,全工程處于搶工期且屬于邊施工邊設計的情況,直到項目竣工了,正式圖紙才出來。由于現場沒有場地,所以工程涉及到的鋼筋沒有地方存放,工人對鋼筋的加工制作花費了很多的時間,過程反復修改,根據現場下料單加工的鋼筋成品要超出定額20%。但是,設計圖最終的竣工圖無法按照損耗超標的情況來確定。技術人員和現場監理對鋼筋損耗超標的情況雖做了確認,最終的結算也經過現場的監理合約工程師審核通過了,但在最終審核時,結算還是被審核扣減了30%,施工人員在結算會上還被痛批了一頓。這個項目最終決算由國家發改委聘請的造價處最高級專家審核,在項目的結算會上,這個項目中鋼筋損耗了20%,被作為典型進行了批評。當時年輕,在會上和老專家爭論起來:“我們現場發生的就是這個情況,我們搶工時發生很多費用,還都沒有主張呢。這些是現場實際發生的,監理和甲方都簽字了,你為什么要給我扣減,我不同意!”老專家說:“你們施工和結算連最基本的施工技術規范都不看,誰告訴你實際發生的就必須要結算!沒有在技術規范規定的范圍之內完成你的施工,圖紙計算出來的工程量也沒有這么多,實際發生了,那是你們施工過程管理工作不到位,導致自己的材料造成了浪費!凡是超出規范合理范疇的,一律不增加,搶工造成的浪費沒有支持性資料,一律不通過。搶工造成的其他損失和圖紙邊施工邊設計造成的材料浪費,你們說的監理和業主不給簽字,所以沒有報在結算里,等同于讓利。這次是結算拍板及告知會,同不同意都是這個結果,自己沒有抓住機會在規定時間把該結算的簽回來,對不起,后果自己承擔!結算會上,監理合約工程師在會場也被多次點名批評,好一個意義深遠的結算會!在我們具備完善的證據資料的時候,有些情況下,審計依然會根據規則進行審核。下列情況,現場實際發生審計依然會審減,工程算量再準確,算量速度再快也毫無作用。在市政專業施工中,專業管道凡是兩米以下的,都是不計算放坡系數的,很多確認單簽字齊全只是證明認可做法,但是不能表明認可增加造價。另一種情況是土建類土方削坡,高出規范要求的正常坡度,實際發生了,但是在最終審計的時候,除非有現場證據證明地勘與實際土質有問題從而采取其他相應的措施,且要真實存在,否則一定清零。施工圖紙中雨、污水井的做法是混凝土井,竣工圖是模塊井,現場相同,但是沒有提供相應過程資料,不清楚變更理由和做法。提供不出來支持資料,例如會議紀要、圖紙會審等,就等同于不按照施工圖紙施工。就低不就高,就算實際發生,資料不滿足閉環要求,也要減量核對。一個很普遍的現象,竣工圖紙和實際比例不一致,圖紙下發的時候就存在問題沒有發現,僅僅有備注尺寸,經比例尺測量不一致。例如,道路工程,寬度、長度根據竣工圖計算,考察現場后,發現平面尺寸和現場實際差異很大,30%-50%以上的差異都會有!這種情況層出不窮。此問題沒有被及時發現,在竣工后草草繪制出來,造成實質性虛報工程量的比比皆是,而實際上是沒有多出一個步驟:核定現場。作為結算人員,如果搞不清實際做法和結算的邏輯關系,就會出笑話,并且被列入不誠信。審計核對時經常會看到桌上擺著的密密麻麻的資料,他們的時間也是成本,對自己報出的結算出現如此低能的邏輯關系錯誤,與審計溝通就會很被動,無端的增加審計審核的時間。存在弄虛作假的嫌疑,給審計制造麻煩的不講誠信的結算,一律嚴審!不要向客觀、真實挑戰,對于一眼就能看穿的胡編亂造,結果只能使自己和企業失去誠信。招標文件對于冬季、雨季施工無一例外,一般會描述為綜合考慮。實際發生了,情況屬實,監理和甲方都確認了,但是這部分費用包括在技術措施費里,就算簽字明確的再清晰,證據再充足,最后也會被審減下來。除非有足夠依據證明實際施工期和原清單施工期出入較大且有事實簽字資料。曾經一個緊急項目,指派了一個分包隊伍負責搭建施工圍擋,主材由公司采購。分包單位搭建了2000米圍擋后,上報結算20萬,比市場均價高出一倍,原因是因為被通知緊急進場,緊急調撥的人員,用了200個工人。審核后,把現場的所有機械加上柴油,把所有考慮的都加到一起并因考慮到這個項目確實是搶工,所以給他增加了搶工系數,連同管理費加利潤,按正常的價格算完之后走市場價上限10萬。在對完成工程量經確認后,該隊伍上報施工圍擋的支搭費為500元/工日。單價分析沒有報過來,只是說發生很多項目,但又拿不出足夠依據。最后因為拿不出足夠證據,以“胡夯亂要”定性,保持原有價格不再調整。這部分屬于安全防護費用,但因為前期沒有進場,也沒有確定具體勞務的隊伍,屬于總包的前期發生的費用。小結:分包報價與項目對外結算相關,即便“實際發生”,但是也要綜合考慮合理性,凡不合理的,對外結算即便對業主報出一個“挖金子”的工日和費用,依然會被審減。第一、結算先行是大勢所趨,結算等到竣工后再做,基本上被判定為時已晚。第二、工程圖紙核算必須先行,監理、業主、第三方與過程審計確認。商務工作的基礎,工程量的準確計算,此階段把工程量落實清楚,初期鎖定利潤。原則:根據現場的施工工藝和招標文件的要求及圖紙描述的要求做。第一原則就是計算規則,相對來說簡單,這里的“簡單”可以打個引號。因為完全依靠手里現有的資料計算出一個實實在在的工程量,不需要其他。雖然需要的時間最多,但是這在工程造價里面的確就是一個最基本的工作。這是從事工程造價行業的人員必備的基礎工程算量。我在兩篇文章里寫過,計算工程量的重要性,只有基礎準確,我們才能談其他工作。在工程造價這個系統工程中,結算工程算量計算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工程算量只是工程造價員的一項基本技能,沒有這個技能,后邊一切都免談。現場的技術員和項目經理都會算量,為什么現場需要商務經理?難道僅僅會算量就能滿足嗎?項目要配備合約工程師,如果只會算量,其他什么都不懂,不能具備項目部商務經理的認知能力和功能,對審核工、料、機合同的合理性完全不清楚,條款中對項目部風險的存在毫無意識,作為商務造價人員,僅僅會算量遠遠不夠,合約管理才是重點。計量計價規范涉及標外增補清單的計算原則,工、料、機價格涉及組價合理性,對分包隊伍的過程報價與階段性結算管理,哪一個環節都不能缺,否則就有可能血本無歸。案例:時隔 8年的二次審計,考察現場后遭遇大范圍審減,原因就是商務人員的不穩定,使得審核初期和后續結果的差異不能很好地解釋,且由于資料的缺失,報告也沒有說服力。新人不熟悉現場,在對接審計時就理虧,被審計的思路遛得團團轉,不審減才怪。施工企業不重視商務人員的穩定,最后結果真就成了大張偉的那句歌詞:“拿了我的給我送回來,吃了我的給我吐出來!”2、結算上報的角度把握不準,不該報的瞎報,該報的漏報;3、對于招標文件當中約定的包括費用的項目不清晰、不會報;這些硬傷如若都具備,工程量計算即便再準確,多一分錢也結不回來。搞不懂審計原則,算量快和算量準都不是最重要的,算量是結算的基礎,關鍵是要讀懂合同內容與解讀清楚在爭議發生的時候如何運用,搞清楚審計原則,比算量的快和準重要的多。
還有0條回復正在審核中,請稍后回來查看